对于机器人行业而言,跌宕起伏的2018年注定为历史留下了“寒冷”的注脚。
一年前,我们还在为机器人行业的突然爆发而欣喜若狂,期待接下来的“黄金三年”;一年后,欢声笑语变焦灼不安,悲观者甚至开始唱衰。在这个充斥了低价竞争、高管离职、企业危机的2018年,那一股藏不了、捂不住的“焦虑感”成为机器人行业挥之不去的阴霾。
在冬天来临之际,如何活下去,成为今年下半年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不过可以期待的是,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如何从后发优势的陷阱中走出来?
吴晓波在年终秀中说:“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不用投入太多资源,不用冒很多险,不用试很多错,技术可以仿效,模式可以跟进,资本可以引入,用时间换空间。”
但他警醒大家,有后发优势就有后发劣势,因为我们长期进行技术仿冒,长期进行模式跟进,所以我们的改革会缺乏顶层设计。这些话放到智能制造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何从后发优势的陷阱中走出来,企业应该做好这样的觉悟。
在前不久结束的高工机器人年会上,“十三五”国家“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论证组组长赵杰教授指出,国产核心零部件企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技术空心化的问题仍然很严峻,未来外资和中国机器人在成本上应该相差无几,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做核心零部件,就是因为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一个国策,特别是中美贸易战以后,使我们清醒地认识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在今年整体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埃斯顿工业机器人业务却逆势高增长正是得益于不断提升的自主核心技术。埃斯顿执行总裁诸春华表示,埃斯顿多年以来,在持续投入研发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核心零部件和的机器人本体的自主技术,做具有埃斯顿特色的产品。
智能制造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自娱自乐
摒弃谈论高大上的智能制造概念,如何脚踏实地解决好用户的问题才是王道。
正如赵杰所说,我们不断强调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等概念,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从现阶段来看,所谓的黑灯工厂从技术的可实现角度来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我们不要去炒这些概念,尤其做机器人,应该踏踏实实去解决智能制造中的实际问题。
就像德富莱董事长屠国权认为的那样,想要激发3C市场的活力,首先要明白客户真正的痛点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从系统集成商的角度来看,客户最担心的是产线能否进行柔性化生产,能否保持产线的稳定性,能够帮企业解决什么问题。
价格,如何成为“杀手锏”,而不是“反手刀”?
目前,国外工业机器人价格逐年下降,实际上,国产机器人正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性能不如人,而另一方面价格还没有绝对的优势,如何解决这个双重压力非常重要。在赵杰看来,这个双重压力倒逼着国内企业要走性能优先的道路,这应该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所以向技术驱动转型是国产机器人走出低水平的必由之路,而不是一味地低价。
从今年的整体市场来看,不管是国内的机器人,还是国外品牌,都举起了价格的屠刀,试图让它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器,然而,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价格战的争论。
低价机器人确实有其存在的市场应用环境,在一些低端应用场合,低价机器人确实能够满足需求,但是为了低价而低价的行为,实则是扰乱市场秩序的一种行为。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不管产品售价多少,一定要以成本为参考。
“我们总在谈产品的性价比,什么叫产品的性价比?产品性能相差无几的时候才可以真正谈性价比的问题,也只有在性能相差无几的时候价格才具有核心竞争力,如果性能比别人低很多,你再便宜也不一定能够卖出去。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谈模式,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个过硬的产品来支撑的话,再好的模式也就是空中楼阁。”赵杰说。
细分!细分!还是细分!
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集成的技术,不管企业有多大、多强,也很难一家独大,全部覆盖,需要有分工。如果能够在细分领域或者某一个非常小的技术上保持一定的领先性,就能在市场占领一定的统治地位。
埃夫特副总经理曾辉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埃夫特已经找到一条适合埃夫特、适合国产品牌发展的道路,就是我们非常坚决切入细分市场。国产机器人很难出现一家像ABB、KUKA这样的品牌,大家只有在局部市场先生存下来,才有机会去打全面战争,所以埃夫特这些年的布局一直在围绕这个战略做相关的思考和实践。”
从市场开拓来看,埃斯顿也一直致力于走细分差异化路线,据悉,埃斯顿利用自身在金属成形机床行业的天然优势,定制了折弯机器人,目前在全球是最好的;埃斯顿还为光伏行业定制了高速、高精度光伏组件装配作业机器人;在消费类电子产品行业,埃斯顿定制了打磨抛光机器人。
裂缝中的阳光
对于2018年下半年出现的行业变化,不确定性成为几乎每个人都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但降温实则也在提醒大家,需要重新审视机器人这个行业,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赵杰说:“未来的5年机器人领域即将迎来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从前年开始,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的消息频繁出现,任何一个产业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剩下的都是好的,被淘汰的不一定是差,但是各种因素造成了很多事情的出现。”
在他看来,从机器人的整体形势判断,工业机器人已经迎来了真正良性发展的时期,人工智能热起来之后,机器人开始降温,而降温有助于促进产业良性发展:首先使行业内的人浮躁的心沉下来,在降温的情况下,大家反而不会像之前那样盲目;此外,资本也趋于谨慎了,现在靠讲PPT拿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最后,机器人发展了这么多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降温之后,上至国家,下至国家地方政府对机器人产业有了比较正确或者清醒的认识,认为机器人这个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政府找个公司,投个一千万、五千万,产业就能搞起来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这对于真正做产业的人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企业向更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而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修炼内功才是企业抵御寒冬的正确方法。正如利元亨副董事长卢淼所说,我们要向内求,也要向外求,“向内求”求管理精细化,“向外求”求供应链以及合作,这应该成为我们在非常时期的应对策略。
“近期悲观,远期乐观”,这是斯坦德机器人联合创始人王茂林对2019年整个经济大环境的态度,他也表示,就算行业不好基本上都会符合二八定律,会有一些头部客户有需求,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只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并且找到那些真正适合的、能够给双方都带来价值双赢的客户,就能熬过这个寒冬。
节卡机器人CTO许雄则认为,深耕优势的行业和修炼内功是节卡机器人应对寒冬的方式,目前,节卡机器人已经在消费类锂电池、汽配、化纤、食品等行业进行深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尽管并不看好2019年的经济形势,但是天太机器人总经理张兴华认为,国内的本体机器人品牌可能会迎来转折点,因为他们更懂得客户的需求。勃肯特副总经理王晓军也表示,最坏的时候也有最好的企业,最坏的时候我们应该更注重于加强自己内功的修炼,包括管理、产品、性能、创新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市场环境。
2018年刚刚过去了,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也许机器人企业们才真正能够学会:踏踏实实,稳抓稳打地去做实业。
来源:高工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