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某重点产品质量改进优化项目中的尾翼稳定器翼面零件攻关中,他作为攻关组组长,带领团队采用全新工艺加工方法,重新设计夹具,有效解决了零件加工变形问题,产品合格率由30%提高到了90%以上,当年创效60多万元。
【悉恩悉机床网·工匠技师】朱力,西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零件加工五分厂数控加工中心高级技师。17岁投身军工制造以来,凭借着对技术工作的热爱和心中难以割舍的兵工情怀,他刻苦钻研技术,潜心于工艺革新,先后成功完成多种特种装备产品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任务,成为一名真正的“兵器大工匠”。
“只有喜欢,才能干好干精”
1986年进入西北工业集团后,父亲成为他的第一任师傅。“那时候白天在车间跟着父亲学数控设备操作技能,晚上回家自学英文专业资料。”朱力回忆,“刚开始时,很多专业词汇都看不懂,我就翻字典,连续查个几十遍自然就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爱学的朱力很快在工作中崭露头角,在车间挑起了大梁,在技术大赛中也屡屡获奖,逐渐成为技术骨干。34岁时,他被聘为首批“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39岁时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43岁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生产过程中,他还大胆进行工艺创效和技能创新,攻克了许多特种装备产品精密零件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某重点产品质量改进优化项目中的尾翼稳定器翼面零件攻关中,他作为攻关组组长,带领团队采用全新工艺加工方法,重新设计夹具,有效解决了零件加工变形问题,产品合格率由30%提高到了90%以上,当年创效60多万元。
据统计,他主持的技术攻关和技能创新达到180余项,通过改良工艺增效约1000余万元。“对于技能工作,只有喜欢,才会绞尽脑汁地去琢磨怎么把活干好干精。”朱力说,“自己一心就是想着把铁疙瘩变成各式各样的零部件,看到自己亲手制造的合格产品,心里就充满着成就感”。
“道技合一”
上世纪90年代,军工企业遭遇经营困难,有时甚至发不了工资,一些技能人员离职跳槽。因为技能高超,当时有多家国内外企业以高薪聘请朱力,但他都拒绝了。他说:“兵器就是我的根!”
“我是喝着兵工的水、吃着兵工的饭长大的,兵工事业成就了我,我愿意在这块父母曾经战斗过的热土上继续接力奋斗。”朱力说。朱力的父母是西北工业集团的第一代创业者,作为第二代兵工人的他,骨子里有着一份对兵工事业的尊崇。他的这份感情,也深深影响了身边的人。
今年36岁的孙军平是朱力带的第二代徒弟,已经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被评为陕西省技术状元。“师傅刚带我时就反复教导我,干技术一定要践行‘道技合一,以德为先’理念,做事先做人。”孙军平告诉记者。
在朱力看来,干兵工事业,技术上要“专注执着,追求卓越”,还要从内心忠诚于兵工事业,始终坚守“精加出精品,精品铸国防”的情怀,对得起企业的培养。
2009年,国家举行国庆60周年盛大阅兵仪式。“看到自己亲手制造的先进军事装备向祖国和全国人民呈现,我们兵工人的心情格外激动。”朱力告诉记者,“当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特别自豪”。
“桃李满天下”
2009年7月,20岁的赵喜涛进入朱力所在的零件加工五分厂。“第一次进车间,我在门口的宣传板上看到朱力前辈的介绍,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技术。”赵喜涛说,后来幸运的成为朱力大师的徒弟,得到他的言传身教,个人技能水平提高很快。
2017年,赵喜涛获得陕西省国防系统数控大赛加工中心第一名,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2013年,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的他也开始收徒培养。2016年,他的徒弟秦欢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省比赛中获得第4名。
在第四届全国技能大赛陕西省赛区选拔赛中,朱力的徒弟李振宇、孙军平、郭磊、张彬等四人一次性包揽了陕西省4个工种的大赛状元,成为业界一段佳话。
“朱力个人技能水平很高,对工作始终保持专注,追求精益求精。”西北工业集团公司李良董事长告诉记者,朱力还带出来一支好队伍,特别是成立工作室,系统、规范地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2013年,公司成立了“朱力工作室”,将“攻难关、创效益,促革新、重交流,传技艺、育人才”作为工作定位,将工艺技术团队、技能团队作为工作室的强大支撑,形成“工艺+技能”协同创新的工作模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朱力以工作室为平台,探索形成了“一主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主”,就是以“导师带徒”为主线,进行人才梯队建设的顶层设计;“两翼”,就是以攻关项目来历练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以践行“忠诚专注、追求卓越”工匠精神来凝聚智慧力量、体现自身价值。
据介绍,朱力亲自培养出来的徒弟已经超过20人,不少人还获得“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陕西省首席技师”、“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技术状元”等荣誉,成为一支高素质队伍。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