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鸡机床集团牵头承担的课题顺利通过终验
2017年12月17日,由宝鸡机床集团牵头承担的2013年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万台数控机床配套国产数控系统应用工程”课题在用户单位江苏沃德集团通过了终验收。验收会由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组织,验收专家组由行业9位专家组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蔡惟慈副会长担任专家组组长。宝鸡机床集团总经理李清耀、总工程师苏忠堂以及课题组长高利强等六人参加验收汇报。验收会上,宝鸡机床集团介绍了产品应用和试验验证情况。
专家组在沃得集团现场检查了机床使用情况,审核了验收材料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质询,最后形成验收结论:本课题验收材料齐全,符合验收要求;课题进行了国产数控系统与国产机床的机电匹配与参数优化技术、智能化编程与优化技术、基于互联网的数控机床远程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数控系统模拟实际工况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完成了课题任务合同书规定的研究任务;实现了万台以上配套国产数控系统机床的销售,并在用户处得到应用;完成了合同任务书规定的主要技术指标、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考核指标要求。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任务验收。
最后,蔡惟慈会长代表专家组对宝鸡机床集团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宝鸡机床今后加强国产高档数控系统的应用研究和配套,进一步开展国产数控系统远程故障监测与诊断方面的研究工作。李清耀总经理表示,宝鸡机床将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发,开展智能制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伊之密固态金属注射成型机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其中伊之密“伺服控制半固态镁合金高速注射成型机”获得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根据《中国专利奖评奖办法》的规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知识产权工作管理机构、地方知识产权局、有关全国性行业协会,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推荐,由中国专利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审核,本届中国专利奖共评选出中国专利金奖20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802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68项。
“伺服控制半固态镁合金高速注射成型机”是伊之密为了保护公司在半固态镁合金注射成型机领域所取得的控制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研发成果和知识产权所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这一次该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标志着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该项目取得成果的认可。伊之密公司一直以来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专利技术获奖。
三、深圳市宝安区规划用13年建成世界知名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
《宝安区工业机器人产业品牌发展规划(2017—2030)》(以下简称《规划》)近期正式印发,力争用13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宝安区工业机器人产业成功转型升级为知识密集、创意设计、品牌经营、高科技含量的科技产业,涌现一批著名品牌公司,形成覆盖国内外品牌经营网络,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制造基地、创新基地、服务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
根据《规划》,宝安将分为三个阶段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品牌发展。第一阶段为2017—2020年,发展目标是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和品牌聚集区;第二阶段为2021—2025年,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工业机器人品牌聚集区;第三阶段为2026—2030年,发展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品牌聚集区。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规划的实施,有望改变宝安机器人产业核心创新能力不足、龙头企业缺乏、缺乏行业技术支撑平台等问题,有力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打造“宝安智造”品牌。
四、广东东莞长安镇模具产业智能化研发表现抢眼
2017年11月份东莞专利申请和授权数据近期出炉,长安镇去年1月至11月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均位居东莞第一。在创新驱动发展大战略下,一度被视为传统行业的模具产业在智能化研发领域收获颇丰,专利数增加。其中,长安镇模具产业平台型企业隆凯集团拿下50多项专利,助力企业实现质的飞跃。
模具企业隆凯集团是长安镇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自主创新引领下,短短数年内,隆凯集团不仅转型成为拥有自主研发系统的模具企业,还将整合各中小型模具企业,打造全智造生态链,打造模具业的共享智能平台。
2014年,伴随着经济转型的阵痛,东莞的模具企业隆凯迎来发展“寒冬”,隆凯集团几乎濒临倒闭。为此,隆凯开启了智能转型之路,曾拜访了世界和国内各个知名的院校求教,同时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之中,突破模具的软件核心难题。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隆凯模具实现了技术性的突破。现如今,制造500毫米以下的模具车间已经能实现全智能化。在智能制造技术上,已经能够将自主研发的系统软件应用于人才培养、制模具的研发与制造上。掌握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后,隆凯在行业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成为中国中车和北斗的配套供应商,还在去年拿下50多项专利,累计170件。
五、长沙雨花经开区酝酿机器人产业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
据长沙市雨花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国军介绍,为抢抓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聚焦机器人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向高质量发展发力,园区酝酿的《长沙市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即将出台。这是3年前发布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接续。
近年来,雨花经开区围绕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目标,已累计引进机器人企业157家,其中本体16家,零部件35家,集成53家,配套53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雨花经开区实现以机器人为主体的智能制造产业产值145亿元。李国军表示:“2017年,湖南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在全国机器人园区排名进入前十强,三年内挺进全国前五强。”
雨花经开区作为湖南省唯一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又是长沙市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链办公室所在地,承载着各级政府对机器人产业链倾注的诸多关注和厚望。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这份新一轮的三年行动计划怀揣着清晰的规划思路和生长路径。未来三年,雨花经开区将围绕打造“中部领先、国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的总体目标,主要从产业规模、企业培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